若要追溯这类硬核军游的起源,《三角洲特种部队》堪称开宗立派之作。就是这样一个凡事谈及FPS游戏,都绕不开的一个现象级IP,其中的许多设计思路,放到今天来看都仍有借鉴意义。
一、“大战场”的先驱
于1998年问世的《三角洲特种部队》彻底颠覆了当时的fps市场——当同期作品还在迷宫式场景缠斗时,它已用震撼人心的开阔地形将玩家抛入真实战场。在电脑显存仅16MB左右的年代,玩家竟能在这样的简陋条件下实现百米甚至千米级别的击杀体验,感受子弹受风速影响的真实模拟,这种超越时代的拟真度让当时的许多硬核玩家直呼过瘾。
不仅如此,对储存空间要求不大的《三角洲特种部队》在那个游戏体量都不算太大的年代,为玩家设计了多种单人任务体验,其中包括狙击战,夜间潜行等在今天看来都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单人任务类型。那时,电脑对与大部分中国玩家来说,还是个奢侈品,大部分玩家了解端游的渠道还是从学校的机房和街头巷尾的网吧中。《三角洲部队》的配置要求相对来讲不是很高,而战术玩法(侦察、潜行等)和大地图设计相比当时一些FPS也更加考验小队的合作。这些特点几乎都天然适配当时的娱乐环境,所以,游戏一经推出,就迅速占领了中国街头巷尾大大小小的网吧,成为了名噪一时的现象级游戏。
“呼吸回血” 的射击游戏中称不上“爽快”:玩家往往需要进行一小段的“赶路”,才能在地图上见到某个移动的低清像素点,然后才开镜预判相对位置来将敌人击杀。
(比较简陋的开镜画面)
是的,在1998年时,射击游戏就已具备子弹弹道计算、声音传递模拟以及风偏干扰系统;当子弹命中敌人肢体不同区位时,敌人也会作出不同的受伤反应。需要强调的是,"拟真度"与"临场感"恰是当年最核心的卖点。诸如玩家暴露射击位置后,敌人会执行声源定位与战术围剿——初代作品的敌人AI在当时确属突破性设计。
(甚至能看到敌人射击时,子弹在面前溅出的火花)
就这样,该系列的名气也在03年达到了顶峰,于03年推出的《三角洲部队:黑鹰坠落》在继承前代严肃拟真风格特点的同时,加入了更加电影化的演出元素。让整部作品的真实感和沉浸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。“坐着小鸟直升机掠过平民窟上空、乘船前往清理钻井平台、跟随悍马车队,肆意倾泻着强大的火力。” 这部作品塑造了许多让现代战争迷狂喜的经典任务体验。
节目中的四位嘉宾强调了他们是反复游玩多次,才能比较流畅地进行游戏,所以可以推断,战役模式整体的难度在中等偏上。
在演示的实机场景中,既有开阔的街区,也有狭小阴暗的残垣建筑,从室内打到室外,再从室外打到室内,接敌的场景十分多变。
(老三角洲的夜间场景也被还原在了《三角洲行动》的战役中)
所以要想流畅体验战役关卡,就需要队友之间的密切配合,及时解决掉不同方向,不同高度的高威胁目标(比如火箭筒、狙击等),才能在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。
游戏中许多经典设定也被悉数还原在了游戏中,比如界面中用不同颜色、不同动作的小人来体现队友健康、动作状况,就是老三角洲经典的UI设计。
“黑鹰坠落”,这个经典的电影IP与老三角洲“黑鹰坠落”中的许多场景也被悉数还原至游戏中,比如开局乘坐直升机,快速略过贫民窟上空。
第一关末尾的撤离动画也致敬了电影《黑鹰坠落》中的画面等。